2012年11月8日 星期四

201210_Madagascar奇妙的自然遊歷_(2)西北部的Ampijoroa之一

2012 年10月3日下午真正進入馬達加斯加的森林,也開始接觸當地特有的類群--狐猴。 狐猴是馬達加斯加獨特的一群靈長類哺乳動物,雖名為猴,和一般認知的猴有很大的不同;牠的吻部伸長較像狐,嗅覺比猴發達,而猴群中有雄性猴王統領,狐猴則係母系社會,母猴才是老大。

書本名錄上列了84種狐猴,分成5個科:

鼠狐猴倭狐猴(Mouse and Dwarf Lemur),多為小型夜行性種類,得由熟悉環境的專業導遊帶領,才容易找到。這一科有30種,此行只見了3種。

鼬狐猴(Sportive Lemur),中、小型長尾巴的夜行狐猴,常攀在垂直的樹幹上,眼尖的鳥導在白天裡有時也能找到;同類間型態接近,目前有23種,詳細的研究後,或有可能再分出新種。

真狐猴(True Lemur)包括馴狐猴(Bamboo or Gentle Lemur)有19種,是最常見的日行性種類,馬島的Logo環尾狐猴(Ring-tailed Lemur)即屬此類。

冕狐猴大狐猴(Sifaka and Indri),是狐猴中的大型者,有14種,因體型大,移動時多從樹幹直接跳到另一樹幹,不攀爬到細枝條上,樹幹距離太遠才會下地橫向跳移,影片上看到跳舞狐猴即是這一類。

最後一科僅一種的Aye-aye,是稀有的特別異類,大眼大耳的夜行性種類,長有超長且可以360度轉向的中指,用來摳出小洞中的食物,可惜此行沒能親眼目睹她的風采。

這些奇異的狐猴全部只長在馬島上,是最吸引生態旅遊者的項目之一,這次遇到的旅客中專門為看狐猴而來的人比專門看鳥的人多許多,而鳥人們拿著望遠鏡四處搜尋,通常比專找狐猴的人看到更多種的狐猴。

 

狐猴之外在這地區也有不少特殊的鳥種,在此見了3種馬島鵑(Couas)、7種鉤嘴鵙(Vangas)、1種擬鶉(Mesite)、1種裸眉鶇(Asity),其中最高光的種類有白胸擬鶉(White-breasted Mesite)、施氏裸眉鶇(Schlegel’s Asity)及范氏厚嘴鵙(Van Dam’s Vanga),整個行程都只見到這一次,也因此把擬鶉和裸眉鶇兩科全KO了,可惜擬鶉跑太快沒拍到(九柑手腳俐落或許有好照片)。

 

10月3日  12:20的班機由Tana飛往馬達加斯加西北的Majunga,此處是個海岸城市,13:30飛臨Majunga上空,它位於Betsiboka河的出海口,城市看來規模不小。

 

天氣大好艷陽高照,由海拔1450公尺的Tana下到平地的Majunga,大家都剝了一層衣服。

 

由Majunga到Ampijoroa約兩個小時的車程,道路條件不錯,來往車輛很少,道路兩旁都是這種乾旱地區典型的Savana稀樹草原。

馬達加斯加的地形與台灣類似,在島的中央偏東有一條南北向的山塊,海拔平均僅一千多公尺,但也足夠阻擋印度洋吹來的潮濕季風,造成了西部的乾燥氣候,這一路幾乎都是焦黃的枯草,夾雜著似蒲葵的棕梠科植物。

 

中途停了幾次車找鳥,馬島蜂虎(Madagascar Bee-eater)也是個特有種,停得高高的,還是得拍張紀念照。

 

另一處湖邊遠遠的有一群赤嘴鴨,太遠了在小砲的射程外,只能轉身拍拍另一頭路邊的馬島文鳥(Madagascar Mannikin),別看牠長副不起眼的模樣,還是個特有種。

 

下午5:10才到Ankarafantsika保護區的Ampijoroa研究站,門口就有一群頗有非洲味道的木頭雕像,個個身材修長,光頭垂目,看來像很有道行的出家人。

 

研究站坐落在一片乾乾的樹林裡,鳥還不少,一下子幾乎同時出現了3種鉤嘴鵙(Vanga),天色已經昏暗,勉強拍到隻彎嘴鵙(Sickle-billed Vanga)。

鉤嘴鵙(Vanga)是馬島的特有科,共有16種,只有一種Comoro Blue Vanga分布於西北外海的Comoro島,其餘僅分布於本島。這一科為適應環境和食物的不同,嘴喙的形狀演化出極大的差異;當年達爾文若不到加拉巴哥而前來馬達加斯加,見到這群Vanga的嘴巴,或許也能提出演化論。

 

天黑後到附近走一小段砂土路作夜間觀察,見到兩種狐猴和兩種變色龍,漆黑的夜裡,藉著手電筒的燈光拍到這隻可愛的金倭狐猴(Golden-brown Mouse Lemur)。

Ampijoroa是此趟賞鳥行的第一個重點,天剛亮先開一段路的車,進林子找鳥,林中的底層是整片的乾沙子,走步道就像走在沙灘上,初進去似乎一片死寂,仔細找找卻不乏稀有好鳥,尤其當地鳥導Jacky,無論鳥躲得多隱密,他都能挖出來給大家看清楚。早餐前就有25種的紀錄,為這趟旅行開張了3種個人的新紀錄。下面是這一早拍到的幾種鳥。

 

又是一種嘴型特異的Vanga(鉤嘴鵙),上嘴尖端長成個典型的彎鉤,中名就用科的名字直接稱鉤嘴鵙(Hook-billed Vanga)。

 

馬島裸眉鶇(Schlegel’s Asity)是這天早上最重要的目標鳥,鳥導們一聽到牠的叫聲,每個人都神情緊張的望向樹梢,第一回合只有3個人看到就飛走,第二回見到則穩穩的坐在高枝上,每個人都用單筒輪了幾次,再用傻瓜相機接單筒留下這張可以看清裸眉的影像。

 

馬島藍鉤嘴鵙(Madagascar Blue Vanga)也是個人的新種,只在葉叢間跳,緊緊張張的逆光也急急按下快門。

 

馬島壽帶(Madagascar Paradise Flycatcher)在林子裡差不多是天天必遇到的種類,或雌或雄或棕色型或白色型,每次出現眾人都興緻高昂的追著拍。

 

10月份南半球的春天真的來了,馬島小鸚鵡(Lesser Vasa Parrot)在高高的樹上演出活春宮,不但樹下相機不停的連拍(有興趣的可觀看慧珍的精彩A片),圖片外一旁還站隻馬島小鸚鵡當觀眾。

 

想看的鳥看夠了,早餐有大家喜歡的芒果、香蕉加麵餅,看看每個人的表情,眉飛色舞,這種日子過起來真是幸福無比,應一句鳥人老話:Life is simple: birding, eating and sleeping.

 

邊吃早餐還有馬島戴勝(Madagascar Hoopoe)在這幾天吃飯的草亭子旁陪著,還高高翹起羽冠,人鳥都很愉悅。

 

一身烏黑還閃亮著金屬光澤的冠卷尾(Crested Drongo),上嘴基直直翹起一撮滑稽冠毛,當然也是別無分號的馬達加斯加特有種。

 

9:00過後,換個方向到後山的步道,還是如右下圖的乾林子,林中卻有如右上和左下圖鮮豔奪目的花朵,左上圖更鮮,整個超過一米高的花絮柄,長滿了細密的白絨毛,初看像是長一層霉菌,非常奇特吸睛。

 

才一走進步道,馬上有鳳頭馬島鵑(Crested Coua)跳上枝頭迎客,且大方的擺Pose讓人好好拍個夠。

 

攝影的夥伴還在相機裡回味鳳頭馬島鵑的當下,又出現一隻科氏馬島鵑(Coquerel’s Coua)在步道邊的稀疏灌木間從容的覓食,還數度穿越步道,一時包括傻瓜相機在內喀嚓聲不絕於耳。

 

十分鐘後的同一段步道,第三種馬島鵑在前方目中無人的慢步經行,這回該紅頂馬島鵑(Red-capped Coua)出場,不到半個鐘頭的時間,分布馬島西北部的馬島鵑已全員到齊了。

 

馬島旋木鵯(Long-billed Greenbul)在乾落葉間唏唏唆唆翻找食物,看牠的嘴喙,英文名還取的真傳神,不過近年的研究,五種分布於馬島的Greenbul,從鵯科被移到新分出的馬島鶯科(Bernieridae),英名依屬名改為Long-billed Bernieria,中名或稱長嘴馬島鶯較恰當。

 

白色型的馬島壽帶(Madagascar Paradise Flycatcher)雄成鳥,拖著長長的尾羽,在低枝間飛盪,姿態飄逸超脫,似不應出現在凡俗的人間。

 

范氏厚嘴鵙(Van Dam’s Vanga)是Vanga之中分布最侷限的稀有種類之一,僅在西北和北部兩個小區域內有記錄,實在佩服Jacky的好眼力,雖只短暫出現,有幸還能留個紀錄。

 

這隻托羅卡角鴞(Torotoroka Scops Owl)蹲坐在低矮的樹洞中,體色與落葉及樹皮完全一致,鳥導指了老半天,才弄清那一堆毛其實是隻貓頭鷹。本種原被併在馬島角鴞的亞種,因分布區域與鳴唱聲的不同而分出為獨立種。

 

不同於其他三趾鶉的神經質個性,這隻馬島三趾鶉(Madagascar Buttonquail)仗著一身完美的保護色,料沒人能看得到,入定般的定在枯葉堆上,任你左拍右拍牠連眼珠子都不轉一下,身後有一白色樹子,一度以為是一顆蛋,牠正在孵卵。

 

吃飯的草亭子旁落葉堆裡,眼尖的富美找到個造型奇特大樹果實,這樹高超過10公尺,樹幹長滿硬刺,葉似菩提樹也有個尖長的尾巴,當時以為是不知名的馬島特有種,回家才查出原來是原產熱帶美洲的沙盒樹(Hura crepitans L.),屬大戟科,其實台灣也有零星栽培。

 

天氣太熱,午後 3:30才步出研究站,道路旁擺了一長條非洲風格的路邊攤販,賣的是當地的土產食物,這種時間路上冷清,除了一片熱沙,沒半個人影。

 

下午行程較輕鬆,步行到附近的Ravelobe湖,坐船賞鳥,鳥導Fano在岸邊招呼夥伴們上船。太陽偏西後,在水面上吹著涼風賞鳥,可是一大享受。

 

船開出不遠即見對岸草澤上有一大群各式水鳥,樹鴨最大宗,大家努力的用望遠鏡想找出特別的鳥種;近處是泛熱地區泛濫的布袋蓮-它的老家是南美的亞馬遜河流域。

 

水鳥中混著一隻大黑鳥,船沒靠近即先行飛走,看牠那合不攏的大嘴巴是非洲鉗嘴鸛(African Open-billed Stork)的招牌特徵。

 

草鷺(Purple Heron)在台灣是稀有的冬候鳥,在馬達加斯加任何一處稍具規模的水澤就有牠的蹤跡。

 

非洲地區非常普遍的黑鷺(Black Egret),經常張開雙翅,造成一小圈陰影,頭則藏在翼下搜尋小魚,魚常會自動躲入陰影送上門來,黑鷺也可避免水面反光看不清目標。黑鷺後方是兩隻休息中的白臉樹鴨

 

馬島海鵰(Madagascar Fish Eagle)是這個下午的主要目標,牠只分布在馬島的西北側,也會住進內陸湖泊,數量並不普遍。

 

馬島鷺(Humblot’s Heron)是體型碩大的黑色鷺,蒼鷺的大小都要被牠比下去,雖不大群集結,但那大一號的塊頭,在各水域都容易找到。

 

這個下午拍到的三種爬行動物:左上-馬島日行守宮(Madagascar Day Gecko)。右上-黑領鋸尾蜥(Spiny-tailed Iganuid)。下-尼羅鱷(Nile Crocodile)。在馬達加斯加的賞鳥行程裡,鳥導對兩棲爬蟲及哺乳動物都能如數家珍的叫出名字,也大都可以寫出拉丁學名,下的功夫之深可見一斑。

 

回頭上岸後,Jacky等在路旁守著這種稀有的獴美狐猴(Mongoose Lemur),牠在樹上層的亂藤中觀察不易。本種只分布在西北的小區內,整趟行程就見到這一次。

 

相對的褐美狐猴(Common Brown Lemur)則較常見,分布於西北部及東部偏北的地方,行程的前半段4天裡見了許多次。

待續....

相關聯結:

201210_madagascar 奇妙的自然遊歷_(1)首府Antatanarivo

201210_madagascar 奇妙的自然遊歷_(3)西北部的Ampijoroa to Majunga

201210_madagascar 奇妙的自然遊歷_(4)Anjozorobe雨林

201210_madagascar 奇妙的自然遊歷_(5)中部雨林的賞鳥重鎮Perinet

201210_madagascar 奇妙的自然遊歷_(6)西南部的半沙漠地區-Tulear

201210_madagascar 奇妙的自然遊歷_(7)奇特的針刺疏林Ifaty

201210_madagascar 奇妙的自然遊歷_(8)西南角Tulear出海賞鳥

201210_madagascar 奇妙的自然遊歷_(9)馬島賞鳥的終點站Ranomafana

沒有留言: